提及起彩鑽,大家總會聯想到在拍賣會上的那些天價成交的珍貴珠寶?
你又是否知道,這些令人望塵莫及的彩色鑽石,由於科技的發展,已經可以在實驗室培育出來呢?
要講述實驗室培育彩鑽從何而來,就必先由天然彩鑽說起。
像透明無色的鑽石一樣,彩鑽於地球深處經高溫高壓孕育形成,而且幾乎也是完全由碳原子組成。那麼彩鑽與透明無色的鑽石差異,就在於彩鑽的形成是基於少量其他元素混雜於碳原子中,或由於結構缺陷,使鑽石從無色變為有色。
那麼現在就可以講解實驗室培育黃鑽、藍鑽以及粉紅鑽的形成由來。
天然黃鑽石的彩黃色是來自晶體結構中的氮原子。這些氮原子的排列方式,影響到它們能吸收更多光譜藍端的光線,因此令鑽石帶有黃色。而培育黃鑽的過程,必先要在培育倉裡注入孤立的氮,顏色的深淺取決於鑽石晶體結構中的氮含量,氮含量愈高,顏色越深,鑽石的價格也越高。
天然藍鑽的藍色是來自於化學元素硼 (Boron)在鑽石山成長的過程中意外滲入。
雖然只需要少量的硼就能產生藍鑽,但卻極為罕見。而培育藍鑽的過程,就是把硼此一化學元素,加入培育倉中,使之與碳原子混雜,形成培育藍鑽。
天然粉鑽的形成至今依然是一個迷,經科學鑒定,天然粉鑽之顏色並非因雜質所致,推測是由於晶格產生變異,從而改變鑽石的分子結構而成。而培育出來的粉紅鑽石,部分是由於鑽石在生長結束後經過輻照和低溫退火而形成的。
培育彩鑽與天然彩鑽於外觀、化學成份、物理結構無異,最快辨識的方法就是閱讀證書上的細節。
縱使現在彩鑽是可以培育而成,但成色往往未能控制。事實上,培育彩鑽的育成屬於自然生長,過程需要大量技術的投入,要培育出一粒色澤理想的彩鑽是非常困難的,故理想的培育彩鑽是可遇不可求的。